寻访梅州各县(市、区)的罗氏祠堂,总能看到八个大字:“豫章世德;理学家声”。这是梅州罗氏的堂联。其中“豫章”是古氏郡名,在今江西省南昌市,罗氏在此地发展成望族。“理学”指的是宋代理学名家罗从彦。
罗姓是人口数量排在第20位的大姓,占全国人口1%,约1338万人。在梅州,罗姓人口逾28万,主要分布在梅县、兴宁、大埔、五华、丰顺等,其中兴宁占据半数以上。据载,最早进入梅州的罗氏先辈为唐昭宗时的循州刺史罗昌儒,其约在公元900年时因黄巢起义,道路梗阻而定居兴宁,也使得罗姓成为较早入梅的姓氏之一。
著名音乐人罗大佑
长篇难记,罗氏先辈还总结出了“罗氏家训十二条”,即:一训孝父母为百行之首,二训亲兄弟,三训睦宗族,四训和乡党,五训祭祖祠,六训重教学,七训勤诵读,八训慎交友,九训务耕稼,十训崇节俭,十一训戒争讼,十二训惩横暴。可见读书教学在罗氏家训中是多么重要的内容。
溯本追源,思祖敬宗。罗(繁体字羅),原意为捕鸟的网,是挂在高处的锥形网。罗字的甲骨文顶部是一只飞鸟,下部是一个人,双手张开网状,表示鸟被网扣住了,有翅难飞,是一个会意字,因此罗姓后人时常自称为“捕鸟者”。罗姓出自妘姓,“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古帝颛顼的曾孙重黎,在帝喾时任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做事得当,受百姓爱戴,帝喾便赐名为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到了周朝时期,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
罗氏家训长达192个字,涉及宗亲和睦、扶危济困、父慈子孝、夫妻相敬、治家勤俭、待人处事、诗书宜读等内容,教育子孙后代要勇于担当,让罗氏万代流芳。
梅州罗氏名人
罗明(1901—1987年),大埔县人。曾任中共汕头地委书记、闽南特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1931年后任中共闽粤赣特委组织部长、福建省委代理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方大学副校长,广东民族学院院长,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罗明曾五次担任福建省委书记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建者、新中国成立后广东民族工作实践的主要开拓者。
“他的故事至今影响着我们,父母也经常提醒我们要努力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学好知识,造福社会。”罗玉琴与罗香林为同一宗祠的后人,今年参加高考的她收到了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获得了宗族3000元的奖励。
赖罗傅俱发源于中原,且毗邻而居,历数百年之久,彼此间都具有姻戚的关系。赖国为楚国所灭,在此患难之时,剩余的先民携家带眷,为避免再遭迫害,便依附于罗傅二姓,改本姓为罗、傅。后来局势趋稳,楚国停止杀戮,但已经过多年,子孙繁衍了数代,具体姓氏已混淆不清,所以就再未恢复原姓。
至于傅赖关系,则有一段传说。据说,在菲律宾的福建人所供奉祖先金青公与银青公皆为股商始祖,海内外的赖姓人均供奉金青公于祠堂,傅姓则俱奉银青公于家庙。傅赖两姓之人见面时常以“亲堂”相称。自古便有赖罗傅三姓相议互不通婚之说,使赖罗傅三姓同气连枝,团结一致。
赖罗傅三姓互不通婚的由来
【来源】南方日报
豫章后人迁居梅州 七县共建罗氏祠堂
土地革命时期,兴宁党组织、东江苏区五(华)、兴(宁)、龙(川)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闽粤赣边区主要领导人之一罗屏汉是兴宁大坪镇白云村人。经过整修,罗屏汉故居已焕然一新,曾经杂草丛生、房梁破败的景象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展馆,展示着罗屏汉和妻子张瑾瑜的革命故事,及那段艰难的革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