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下半年以来大幅升值,对于部分企业而言,建立中性套保的意识刻不容缓。
其实头寸”一词来源于中国,银行里用于日常支付的袁大头”,十个袁大头摞起来刚好是一寸,因此叫头寸”。而现在头寸是金融行业常用到的一个词,在金融、证券、股票、期货交易中经常用到。本文介绍的是黄金头寸,其实只要理解了头寸的意思黄金头寸自然就明了了。
截至2018年6月30日,本行向最大十家单一客户或集团客户发放的贷款均为正常类贷款。但是若本行最大十家单一贷款客户的贷款质量恶化,可能使本行不良贷款大幅增加,也可能会对本行向这些借款人发放新贷款或续贷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对本行的资产质量、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注7:流动性覆盖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净资金流出×100%。
本行主要经营人民币业务,部分交易涉及美元、港币、欧元以及日元等。由于资产负债的币种、期限结构不完全匹配,汇率变动可能对本行利润带来一定影响。随着人民币汇率的逐步市场化以及本行外汇业务的稳定发展,在汇率形成与变动的原因复杂和外汇流动受管制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可能对本行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本行满足资本充足率和其他监管规定的能力产生影响。
根据《公司法》及本行现行章程,除本行持有的本行股份不参与分配利润外,所有股东对股利均享同等权利。股利分配方案由董事会制订并由股东大会审议批准,本行股东大会对利润分配方案作出决议后,本行董事会须在股东大会召开两个月内尽快实施具体方案。本行可以采取现金或者股份方式分配股利,以股份分配股利应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并报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截至报告期各期末,本行同业往来(负债项)如下表列示:
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和其他相关监管规定计算得出的核心一级资本净额
注1:指当期平均余额扣除前期平均余额乘以当期平均收益率/平均成本率。
B.15%
欧洲银行危机潜在的风险点
答案解析: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是指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支付、资金划拨有关的收费业务,支付结算业务—般要借助于支付结算工具和支付结算方式来进行。担保类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供担保,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信托业务,指信托部门产生的交易和服务收人。
1250. shifting risk 转嫁风险,转移风险
本行投资活动现金流出主要为投资所支付的现金。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1-6月,本行投资所支付的现金分别为484.13亿元、895.56亿元、1,201.85亿元和323.10亿元。本行2015年至2017年投资所支付的现金规模逐年上升,主要是由于本行为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多元化发展,根据经营需要加大了金融投资运作规模。
(7)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相关的风险
A.投资受资关系
B.债权债务关系
1、与贷款业务相关的风险
B.定期贷款
C.混合类工具
B.法兰西银行
长期投资是指计入“长期投资”科目的长期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
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逾期贷款分别为70.10亿元、66.70亿元、67.52亿元和71.72亿元。报告期内,本行逾期贷款总额总体呈现先减后增趋势,主要由于本行进一步夯实资产质量,贷款逾期情况有所改善。截至2021年6月末,本行逾期贷款有所上升,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客户还款出现困难。
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18%、1.02%、1.10%和1.28%。
2、金融投资
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投资合计分别为1,982.87亿元、1,927.30亿元、1,612.80亿元和1,462.71亿元,分别占本行总资产的32.69%、34.32%、32.18%和32.48%。
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投资规模分别为1,982.87亿元、1,927.30亿元、1,612.80亿元和1,462.71亿元。2021年6月30日较2020年12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较2019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较2018年12月31日分别增长2.88%、19.50%和10.26%。(1)交易性金融资产
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交易性金融资产余额分别为210.42亿元、312.04亿元、269.77亿元和274.22亿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本行交易性金融资产较2020年12月31日规模下降101.63亿元,主要是由于本行基于市场流动性和风险收益情况,减少了基金投资和向金融机构购买的理财产品的规模。截至2020年12月31日,本行交易性金融资产较2019年12月31日规模上升42.28亿元,主要是增加了对基金的持有。截至2019年12月31日,本行交易性金融资产较2018年12月31日规模下降4.45亿元,主要是由于本行基于市场流动性和风险收益情况,减少了对货币基金的持有。
本行债权投资主要包括债券投资和类信贷资产,对于以摊余成本计量的类信贷投资,本行制定了《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并严格按照规定的风险分类标准及定义,按月对相应业务管理部门上报的类信贷资产项目划分风险,根据新金融工具准则要求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债权投资余额分别为1,214.30亿元、1,137.00亿元、964.07亿元和825.23亿元。报告期内,本行债权投资规模稳步上升,主要是因为本行加大了与投行业务联动,加大了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同时增加了利率债等流动性储备资产。
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其他债权投资余额分别为521.42亿元、446.41亿元、349.43亿元和336.39亿元。报告期内,本行其他债权投资规模逐步增大,主要是因为本行企业债投资规模不断增加。
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余额分别为1.12亿元、2.77亿元、2.77亿元和2.09亿元。
3、本行资产的其他构成部分
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包括库存现金、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分别为345.29亿元、353.05亿元、320.33亿元和332.17亿元,分别占总资产的5.69%、6.29%、6.39%和7.38%。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是指本行按合同或协议规定,以一定的价格向交易对手买入相关资产,到合同规定日期,再以规定价格返售给对方的合约。本行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主要包括买入返售票据、买入返售证券。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分别为538.56亿元、456.77亿元、504.33亿元和402.87亿元,2021年6月末较2020年末增加17.91%,2020年末较2019年年末减少9.43%,2019年末较2018年末增长25.19%,本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规模波动较大主要是由于本行结合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要求,根据市场收益率、流动性风险管理需要以及资金充裕情况,主动调节票据和债券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配置。
存放同业款项包括存放境内同业款项和存放境外同业款项。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存放同业款项分别为85.85亿元、42.89亿元、54.08亿元和74.81亿元。
拆出资金主要为本行在货币市场进行的与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拆放款项。本行对同业信用拆出拆入设立风险警戒线,对拆出拆入额度严格控制在监管机构和本行授信额度以内,在授权额度范围内严格按照逐笔逐级进行审批。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拆出资金分别为22.39亿元、26.93亿元、54.36亿元和101.47亿元,拆出资金规模波动主要是由于本行根据银行间市场资金流动性,人民银行各项季末年末考核指标以及本行的规模和风险资本占用情况进行相应的业务调整。
本行其他类型资产包括衍生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持有待售资产、其他应收款、应收手续费及佣金、长期待摊费用等。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上述资产合计分别为91.89亿元、86.87亿元、80.16亿元和70.43亿元,分别占总资产的1.51%、1.55%、1.60%和1.56%。总体来看,其他类型资产规模随着业务的不断开展稳定增长。
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总负债分别为5,595.47亿元、5,196.47亿元、4,626.18亿元和4,157.57亿元,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和2019年12月31日分别较上年末增长7.68%、12.33%和11.27%,本行负债的增速与资产增速基本匹配。
1、吸收存款
公司存款是本行吸收存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公司存款分别占吸收存款的54.91%、56.81%、56.29%和59.59%。报告期内,本行公司存款较为稳定,主要原因是:(1)本行加深了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关系,重庆市、区(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对本行的支持加大;(2)本行近年设立成都分行、贵阳分行、西安分行,跨区域经营为本行公司存款带来新增长点;(3)本行加大了产品创新和营销力度。
个人存款是本行吸收存款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个人存款分别占吸收存款的39.51%、38.74%、35.87%和31.39%。报告期内,本行个人存款保持较高增长,主要是由于:(1)本行大力支持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个人存款业务,包括积极拓展工资/津补贴代发、拆迁安置兑付等批发性零售业务;(2)加大了产品创新和营销力度;(3)通过多种业务协同发展带动负债业务等。
2、同业往来(负债项)
同业往来(负债项)包括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同业往来(负债项)分别为573.85亿元、696.88亿元、577.00亿元和538.56亿元,分别占本行总负债的10.26%、13.41%、12.47%和12.95%。
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分别为191.26亿元、320.54亿元、273.12亿元和291.17亿元,2021年6月30日较2020年12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较2019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较2018年12月31日减少40.33%、增加17.37%和减少6.20%。2021年6月30日,本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降幅较大,主要原因是监管政策对同业存款日趋严格,本行同业存款规模大幅下滑。
截至2021年6月30日,本行拆入资金余额为283.42亿元,较2020年12月31日增加27.21%;截至2020年12月31日,本行拆入资金余额为222.79亿元,较2019年12月31日增加31.38%;截至2019年12月31日,本行拆入资金余额为169.58亿元,较2018年12月31日增加19.77%。截至报告期各期末,本行拆入资金余额稳步增长,主要是由于本行根据同业拆入市场情况和流动性管理需要调整本行拆入资金规模。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是指本行按回购协议卖出债券、票据等金融资产所融入的资金。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分别为99.18亿元、153.54亿元、134.31亿元和105.81亿元,2021年6月30日较2020年12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较2019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较2018年12月31日减少35.41%、增加14.32%和增加26.93%,主要是由于本行根据市场资金需求、市场收益率和流动性管理需要,动态调节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的规模。
3、应付债券
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应付债券余额分别为1,232.39亿元、1,010.40亿元、1,053.86亿元和969.83亿元,本行应付债券主要包括本行发行的次级债、金融债和同业存单,同业存单为本行应付债券的主要部分。
4、其他负债的部分
二、盈利能力分析
注:本行根据财政部、国资委、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下发的《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切实加强企业202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要求,将2020年度信用卡分期收入进行了重分类,将其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重分类至利息收入,并重述了2019年度财务数据。本行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7.54亿元、45.66亿元、43.21亿元和38.22亿元。2018年至2020年,本行净利润稳步增长。报告期内,本行的净利润稳步增长主要是以下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本行发放贷款与垫款和投资类科目规模增加导致利息收入增长;(2)本行在增加主营业务收入的同时,主动进行费用管理,严格控制成本支出,提升本行经营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报告期内,本行净利润增速有所放缓,主要是本行基于审慎原则,结合本行资产质量,充分考虑外部经济形势变化与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加大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的计提。
利息净收入是本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本行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的利息净收入分别为55.96亿元、110.61亿元、91.48亿元和68.76亿元。本行2020年利息净收入较2019年增长20.91%,2019年利息净收入较2018年增长33.05%,主要原因是本行贷款、债权投资和其他债权投资的规模稳步增长,净利差有所改善,导致本行利息净收入增加。
1、利息收入
2021年1-6月,本行利息收入为133.11亿元。2020年,本行利息收入为251.91亿元,较2019年增长13.46%;本行2019年利息收入为222.02亿元,较2018年增长14.90%;2018年利息收入为193.23亿元。本行在报告期内利息收入持续增加,主要是由于客户贷款和垫款等生息资产规模的增加,同时2020年根据财政部及银保监会《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切实加强企业202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本行将信用卡手续费业务从“手续费收入”重分类至“利息收入”,2019年比较数据已同步修改,与同业处理一致。
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是本行利息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分别为82.23亿元、156.38亿元、140.35亿元和118.48亿元,分别占总利息收入的61.78%、62.08%、63.21%和61.32%。
本行2020年、2019年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1.43%、18.45%,主要是由于发放贷款和垫款规模增长所致。本行在坚持稳健和可持续发展的信贷和风险控制原则下,根据区域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合理把握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继续加大对优质项目和重点目标客户的贷款,同时结合重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加强对市场发展潜力大、客户需求突出的中、小、微企业贷款的信贷投放。
证券投资利息收入是本行利息收入的另一重要来源。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证券投资利息收入分别为42.89亿元、80.42亿元、66.31亿元和55.90亿元,分别占总利息收入的32.22%、31.92%、29.87%和28.93%。2020年,本行证券投资利息收入同比增长21.28%,主要是由于证券投资平均余额较上年增长20.10%,且平均收益率上升6个基点。2019年,本行证券投资利息收入同比增长18.61%,主要是由于证券投资规模持续增长、证券投资平均收益率有所提高所致。
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分别为2.42亿元、4.64亿元、4.56亿元和5.25亿元,分别占总利息收入的1.82%、1.84%、2.06%和2.71%。报告期内,本行存放于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基本稳定。
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存放于同业款项利息收入分别为5.57亿元、10.47亿元、10.80亿元和13.60亿元,分别占总利息收入的4.18%、4.16%、4.87%和7.04%。
2、利息支出
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利息支出总额分别为77.15亿元、141.30亿元、130.54亿元和124.47亿元。2020年利息支出总额较2019年增长8.25%,2019年利息支出总额较2018年增长4.87%。
吸收存款利息支出是本行利息支出的最大组成部分。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吸收存款利息支出分别为46.08亿元、88.51亿元、78.04亿元和63.79亿元,分别占利息支出总额的59.73%、62.64%、59.79%和51.25%。本行2020年、2019年吸收存款利息支出分别同比增长13.42%和22.34%,主要是因为本行吸收存款规模持续增长所致。近年来,本行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推动业务转型升级,创新存款工作思路,健全本行利率市场化需求的资金价格管理体制,本行吸收存款日均余额由2018年2,455.27亿元稳定增长至2020年2,996.36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0.47%。
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利息支出分别为14.07亿元、20.09亿元、16.92亿元和21.10亿元,分别占利息支出总额的18.24%、14.22%、12.96%和16.95%。本行2020年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利息支出较2019年增加18.73%,主要是因为本行2020年应付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及其他日均余额较2019年增长52.42%,平均成本率较低0.85%,平均成本率的降低无法抵消规模增长带来利息支付增加的影响。本行2019年应付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及其他利息支出较2018年减少19.81%,主要是因为2019年本行应付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及其他日均余额及平均成本率均有所下降导致。
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发行债券利息支出分别为16.98亿元、32.65亿元、35.53亿元和39.58亿元,分别占利息支出总额的22.01%、23.10%、27.22%和31.80%。2020年本行应付债券利息支出较2019年下降8.12%,主要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家出台多项措施,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维持在较低位置,本行应付债券平均成本率下降0.51%;本行2019年发行债券利息支出较2018年下降10.23%,主要是2019年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市场利率维持较低水平,以此为契机,本行合理安排同业负债的期限、规模及结构,同业存单平均成本同比下降,应付债券平均成本下降84个基点。
3、利息净收入
本行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的利息净收入分别为55.96亿元、110.61亿元、91.48亿元和68.76亿元。本行2020年利息净收入较2019年增长20.91%,本行2019年利息净收入较2018年增长33.05%,主要原因是本行贷款、债权投资和其他债权投资的规模稳步增长,净利差有所改善,导致本行利息净收入增加。
4、净利差与净利息收益率
净利差是指全部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与全部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之间的差额,净利息收益率是净利息收入与生息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净利差分别为1.94%、2.18%、2.10%和1.78%,净利息收益率分别为2.06%、2.27%、2.18%和1.79%。本行的净利差、净利息收益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2020年本行生息资产平均余额较2019年增长687.78亿元,增幅16.42%,而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较2019年下降13个基点至5.17%;2020年本行计息负债平均余额较2019年增长637.61亿元,增幅15.63%,计息负债的平均成本率较2019年下降21个基点至2.99%。在上述因素综合影响下,2020年本行净利差、净利息收益率较2019年分别上升8个基点、9个基点。
(2)2019年本行生息资产平均余额较2018年增长341.45亿元,增幅8.88%,而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较2018年上升27个基点至5.30%;2019年本行计息负债平均余额较2018年增长246.82亿元,增幅6.44%,计息负债的平均成本率较2018年下降5个基点至3.20%。在上述因素综合影响下,2019年本行净利差、净利息收益率较2018年分别上升32个基点、39个基点。
1、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分别为4.29亿元、10.37亿元、9.49亿元和13.42亿元,分别占同期营业收入的5.89%、7.95%、7.94%和12.38%。
2、投资收益
2021年1-6月,本行投资收益为9.41亿元。2020年,本行投资收益为14.40亿元,较2019年减少2.31%。2019年,本行投资收益为14.74亿元,较2018年减少29.52%,主要因本行2019年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平均规模和收益率下降综合导致交易性金融资产实现收益同比减少5.74亿元所致。
3、资产处置收益
本行资产处置收益主要源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抵债不动产等处置的利得或损失。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资产处置收益分别为66万元、3,538万元、1,458万元和2,768万元,报告期内本行资产处置收益金额较小。
4、其他收益
本行的其他收益全部为政府补助,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其他收益为5,975万元、6,014万元、3,773万元和3,362万元。
5、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本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源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估值净损益。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分为2.83亿元、-2.49亿元、2.13亿元和2.23亿元。 2020年,本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同比减少4.62亿元,主要原因是主要是分类为金融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股权投资估值下降。2019年,本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同比减少0.09亿元,变动较小。
6、汇兑损益
本行汇兑损益主要包括外汇即期产生的损益以及外汇资产和负债折算为人民币而产生的盈利或损失。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汇兑损益分别为-0.57亿元、-3.59亿元、1.06亿元和2.45亿元。2018年以来,受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本行汇兑损益变化较大。2020年,本行汇兑损失3.59亿元,主要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升导致本行持有的美元资产产生汇兑损失。
7、其他业务收入
本行的其他业务收入主要是租金收入。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其他业务收入分别为2,224万元、2,218万元、539万元和205万元。
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业务及管理费分别为14.29亿元、26.94亿元、25.90亿元和24.08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9.65%、20.64%、21.68%和22.22%。报告期内,本行在增加主营业务收入的同时,严格控制成本支出,提升本行经营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税金及附加金额分别为0.85亿元、1.56亿元、1.42亿元和1.34亿元,2020年较2019年增加9.36%,2019年较2018年增加6.23%,报告期内,本行税金及附加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与本行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一致。
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信用减值损失分别为22.77亿元、43.17亿元、36.14亿元和34.36亿元。2018年至2020年,本行信用减值损失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本行基于审慎原则,结合本行资产质量,充分考虑外部经济形势变化与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加大信用减值损失计提。
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营业外收入分别为420万元、666万元、629万元和1,074万元。本行营业外支出分别为364万元、2,364万元、3,417万元和2,857万元。报告期内,本行营业外收支金额较小,对业绩影响不大。
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所得税费用分别为7.07亿元、11.68亿元、12.51亿元和10.21亿元。本行所得税费用2020年同比降低6.62%,2019年同比增加22.57%,本行所得税的变动主要受税前利润增长和免税收入增长等的共同作用影响。
(十)净利润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净利润分别为27.54亿元、45.66亿元、43.21亿元和38.22亿元。2018年至2020年,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30%。
其他综合收益主要反映了本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2021年1-6月、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本行其他综合收益的税后净额分别为-10.79亿元、-1.53亿元、4.83亿元和4.82亿元。报告期内其他综合收益明细如下:
三、现金使用分析
本行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主要来源于吸收存款和同业存放款项净增加额、收取利息的现金、存放中央银行和同业款项净减少额、向中央银行借款净增加额和收取手续费及佣金的现金。2021年1-6月、2020年度、2019年度和2018年度,本行吸收存款和同业存放款项净增加额为119.89亿元、369.24亿元、225.95亿元和23.74亿元;收取利息的现金分别为94.84亿元、174.90亿元、156.87亿元和140.18亿元;收取的手续费及佣金分别为4.81亿元、11.97亿元、11.41亿元和15.47亿元。2020年度、2019年度和2018年度,本行存放中央银行和同业款项净减少额分别为4.79亿元、10.87亿元、56.80亿元。2020年度,本行向其他金融机构拆借资金净增加额为135.09亿元。2021年1-6月、2020年度、2019年度和2018年度,本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净增加额为38.40亿元、153.19亿元、90.48亿元和14.86亿元。
本行经营活动现金流出主要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净增加、支付利息的现金、支付手续费及佣金的现金、支付的各项税费和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2021年1-6月、2020年度、2019年度和2018年度,本行发放贷款和垫款净增加额分别为302.03亿元、375.31亿元、360.19亿元和377.34亿元;支付利息的现金分别为52.14亿元、104.49亿元、91.35亿元和83.76亿元;支付的各项税费分别为15.92亿元、31.60亿元、30.67亿元和17.69亿元;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分别为10.89亿元、16.27亿元、15.60亿元和14.45亿元;支付手续费及佣金的现金分别为0.63亿元、1.15亿元、1.06亿元和1.12亿元。2020年度、2019年度,本行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净增加额分别为1.59亿元、668万元。2021年1-6月、2019年、2018年,本行向其他金融机构拆借资金净减少额分别为63.48亿元、19.84亿元、95.41亿元;2021年1-6月,本行存放中央银行和同业款项净增加额为14.25亿元。
本行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包括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发生投资损益收到/(支付)的现金、以及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到的现金。2021年1-6月、2020年度、2019年度和2018年度,本行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分别为304.06亿元、724.65亿元、1,364.98亿元和2,572.98亿元;取得投资损益收到的现金分别为43.81亿元、12.17亿元、14.24亿元和20.10亿元,主要是因为2021年上半年“取得利息收到的现金”并入“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科目,因此金额变化大;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到的现金净额分别为0.41亿元、0.53亿元、0.47亿元和0.72亿元。
本行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包括投资支付的现金及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2021年1-6月、2020年度、2019年和2018年度,本行投资支付的现金分别为348.00亿元、949.88亿元、1,432.35亿元和2,346.61亿元;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分别为1.24亿元、4.45亿元、3.71亿元和4.11亿元。
本行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包括发行债券及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2021年1-6月、2020年度、2019年度和2018年度,本行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分别为709.80亿元、1,238.31亿元、1,087.57亿元和1,434.04亿元;2021年1-6月,本行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为37.05亿元。
本行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包括偿还租赁负债支付的现金、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及分配股利所支付的现金。2021年1-6月、2020年度、2019年度和2018年度,本行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分别为499.90亿元、1,307.20亿元、1,031.80亿元和1,389.90亿元;分配股利所支付的现金分别为0.21亿元、10.64亿元、8.04亿元和6.70亿元;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分别为4.89亿元、7.22亿元、7.27亿元和4.97亿元。2021年1-6月、2020年度和2019年度,本行偿还租赁负债支付的现金为0.18亿元、0.40亿元和0.50亿元。
四、主要监管指标分析
注17: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余额/(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100%。贷款拨备余额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发放贷款和垫款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发放贷款和垫款的减值准备之和,按同比口径,2018年本行经审计的拨备覆盖率为228.35%。
1、资本充足率
本行实行积极的资本补充计划,建立长效的资本补充机制。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本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8.97%、8.39%、8.51%和8.47%,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07%、9.57%、9.82%和9.94%,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2%、12.54%、13.00%和13.21%。报告期各期末,本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监管部门要求。
2、流动性比例
本行实行积极的市场化政策,鼓励金融市场业务发展,主动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流动性比例分别为98.76%、83.52%、78.35%和92.53%,均达到监管要求。
3、不良贷款率
近年来,本行紧跟市场变化,适时调整贷款投放策略,不断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力度,努力提升本行风险管理水平,使得本行在资产规模增长的同时,不良贷款率始终保持稳定。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0年12月31日、2019年12月31日和2018年12月31日,本行按照信贷资产五级分类口径计算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5%、1.27%、1.27%和1.36%,符合监管要求。(下转D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