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村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在调动社会资源和整合社会力量方面的积极作用,参与乡村建设相关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
农业科技工作要突出应用导向,加快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农户分散经营仍然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面,农业科技推广任务很重,必须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回归主业,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同时,要鼓励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确保粮食安全,不仅要着眼平时,还要提升应急保供能力,系统梳理生产、加工、流通、储备、贸易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2)大力推广倡导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再次利用的科普知识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全面治理将逐省验收。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迫切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做好农村政治建设,新农村的政治建设,说简单一点就是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加强农村基层的制度建设以及农村法治建设。(政治这方面比较敏感,我就不多说了)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一些农村发展乏力,关键在于缺人才,缺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用乡村广阔天地的发展机遇吸引人,用乡村田园宜居的优美环境留住人。要着力培养一批乡村人才,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同时,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创造机会、畅通渠道、营造环境,帮助解决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要树立阶段性用才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要推动县域内人才打通使用,有计划地把重点培养的党政干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放到农村去,让他们在一线担当作为、锻炼成长。通过多方面努力,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强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三
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考察。这是10日下午,习近平在位于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做好农村文化建设,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就是指的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建设,另外还要引导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目的就是为了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文化建设其实也很好理解的,比如农村文化培训、文化大课堂、文化下乡等等都是指的这方面。
各级党委要加大对涉农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三农”工作本领,改进工作作风,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各级党政干部要把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作为基本功,不能脱离实际,想当然、拍脑袋;要强化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好两难甚至多难问题,不能“按下葫芦起了瓢”。要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经常到农民群众家中走一走、看一看,深入群众、扎根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关心群众安危冷暖、急难愁盼,从农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中检视我们的工作。
逐步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建管用并重,着力构建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政策制度和推进机制,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我第一次外出考察去了陕西延安、河南安阳看乡村振兴,一路思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次会议我来讲讲,就是表明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下面,我就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强“三农”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
现在,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坚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传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用有限资源稳定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全体农民摆脱绝对贫困、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三农”工作成就巨大、举世公认。同时,受制于人均资源不足、底子薄、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三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非农产业的25.3%;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国内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普遍超过国际市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于城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消费支出比为1.9∶1。这是党中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高平台上,越往前走难度越大。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把任务落实下去。提产能关键还是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良田好土要优先保粮食,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蔬菜园艺更多靠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种植。治理“非粮化”政策性很强,要统筹考虑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保障、农民增收的关系,留出一定过渡期,加强政策引导。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尽快提出落实办法,该拿的钱要拿到位,建设质量和管护机制也要到位,确保建一块成一块。抓种子要选准突破口,持续发力、协同攻关,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生物育种是大方向,要加快产业化步伐。
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当前,食物采收、储运、加工、销售、消费每个环节都有“跑冒滴漏”,情况还相当严重。据有关机构估算,每年损失浪费的食物超过22.7%,约9200亿斤,若能挽回一半的损失,就够1.9亿人吃一年。消费环节大有文章可做,不仅要制止“舌尖上的浪费”,深入开展“光盘行动”,还要提倡健康饮食。我国居民食用油和“红肉”人均消费量,分别超过膳食指南推荐标准约1倍和2倍。食物节约减损既可有效减轻供给压力,也可减少资源使用,善莫大焉。要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每个环节都要有具体抓手,越是损失浪费严重的环节越要抓得实。要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强化刚性约束,加大工作力度,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尽快取得更大成效。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
四、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的资源就那么多,超大规模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又不断增长,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要立志补上短板弱项,还要立志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各地第二轮土地承包正陆续到期,要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各项工作,确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权保持稳定、顺利延包。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农民自愿前提下,探索开展农田集中连片整理,解决细碎化问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要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成长为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要把握好度,不能依靠行政手段强行流转农民土地,人为垒大户、搞不切实际的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经营,防止强行收回农民承包地搞“反租倒包”。
五、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六、加强党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全面领导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把村级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各类社会组织等紧紧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这一轮全国村“两委”集中换届已经全部完成,要全面培训提高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不断优化带头人队伍,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基层锻炼成长,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当前,村党组织、自治组织负责人普遍实现了“一肩挑”,有的还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对他们的监督管理必须跟上,坚决防止出现“小官巨贪”和无法无天的“村霸”。要推动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衔接,把纪检监察工作向村延伸覆盖。要持续为农村基层干部减负,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少名目繁多、变形走样的考核评估、督查检查等,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为农民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