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我国正在进行医疗保险的改革。不过改革当中的一些措施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有很多退休人员都认为此次的医保改革应当继续调整。而国家医保局也对医保改革进行了回应,对一些大家认为不合理的政策及时做出了调整。比如说最近有很多地区纷纷开始行动,调整医院的相关政策。比如,取消门诊报销的“门槛费”。
所谓的门槛费其实就是报销的一个最低标准,比如我们在医院消费了一定的数额,如果没有达到最低的起付线,那么就没办法进行报销,只有在达到了这个标准之后才能够进行报销,这项费用被大家称为门槛费。
这个医保改革总体方向是正确的,建议武汉市召开医保改革意见听证会,把武汉各区的老百姓表达诉求统计一下,让他们自由表达意见。
北京某三甲医院李医生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各省区市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患者和家属盲目跑大城市大医院确实没有必要,“疫情条件下很多外地患者不方便进北京,只能在当地解决,很多的常见病甚至是稍微复杂的病,当地三甲医院足够解决。”
“医疗保险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保险,这就意味着它具有互助共济、责任共担、共建共享的性质。”王震说,参保人年轻时得病少,到年老时容易生病,看病吃药仅依靠个人账户积累是有限的,把大家的钱放在一起,可以实现用大数法则化解社会群体的风险,更大范围满足公众医疗需求。
<strong>药品环节仍有一定改进空间
时间到了2018年,在以三医联动为核心的10年新医改,无疑进入了深水区,如何平衡、协调改革对既有利益的冲击,打破医改僵局?如何统筹医保管理,改变基金碎片化、职权分散化的局面,让医保基金成为有力的、基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者?
武汉医保局负责人也在答问中提到,将参照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价格,与定点药店协商谈判,最大限度降低医保药销售价格。
——健全都市圈妇幼保健网络,建立健全都市圈内新生儿、孕产妇急救转运系统和妇女儿童重大疾病转诊网络。
开展“造血式”帮扶合作
改革前,参保职工在武汉市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只能使用个人账户。改革后,参保职工凭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外配处方到提供门诊统筹服务的定点零售药店购药,医保政策范围内的合规费用可以报销。
从医改到新医改,这份姗姗来迟却又寄予厚望的新医改方案,究竟“新”在什么地方?
如果这些都能完全落地,意味着医保向药店全面倾斜,构成对零售药店的重大利好。更重要的是,处方加速流转后,药店在药品销售上的地位有望大幅提升,甚至可能挤掉医院门诊药房。
“改革过程中存在不同声音是正常的。”王震说,改革政策效益的显现也需要时间,要同步推进协同配套服务,如合理调整门诊报销的起付线与最高支付限额、尽快将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探索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保障范围等。
问题5
我市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改革,主要涉及三项内容:
在此之前,武汉只有29家试点药店可以和门诊统筹,也就是患者在药店买药能享受医保门诊报销待遇。短短两天,就放开如此多的药店加盟。
我市职工医保制度运行二十多年来,实行的是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保障模式。此前,我市职工医保以保住院为重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统筹基金报销比例达80%以上。而门诊费用除了特定门诊慢特病种等纳入报销外,普通门诊医疗费用只能通过个人账户来支付。由于个人账户是个人积累式的,其局限性也逐步凸显,健康和非健康人群个人账户积累差距很大,且家庭成员间不能共用,“有病的不够用,没病的不能用”。
焦点二: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是因为统筹基金没钱了吗?